在台灣的餐廚餘,有6成由豬隻消耗。然而因為非洲豬瘟,政府擔心廚餘成為豬隻染病的缺口,因此陸續禁止養豬場用廚餘餵食豬隻。因此廚餘的處理成為重要議題,其中的處理方式將廚餘製作有機肥或生物燃料。
因為廚餘有固液體,因此要固液分離。推薦使用卧螺沉降離心機,而在分離之前,建議加溫到75℃-85℃。對於業者而言,加溫就會耗能,增加成本。然而加溫的重要性如下:
(1)因為廚餘有植物油(運動黏度大)和動物油(以豬油而言,20℃凝固),油脂成為黏稠劑,無法過濾。只要加熱黏度就會下降。通常加熱到75℃-85℃,最低65℃以上。溫度越高,出油率越高,廚餘包裹的油脂率愈少。
(2)很稠的廚餘只有加熱才能分離,加熱的確會消耗能源,但不加溫,廚餘的大米蛋白會包裹很多油,最終會影響生物發酵或高溫降解的發酵過程。
(3)加溫可以滅菌,降低腐敗。
(4)如果沒有加熱分離油水,夾雜油的廚餘在烘乾時有不理想情況,因為油組隔水分蒸發,並且烘乾的溫度不到油的沸點,無法讓油蒸發。油會讓生物發酵或厭氧發酵結果不佳,因為微生物接觸到油就淹死。
(5)即使廚餘的目的是做燃料,但仍建議加熱;如果不加熱大米蛋白含油沒有關係,但最大問題是水,水會夾雜大量的大米蛋白(糊化物),因為水最終會到生物厭氧最為處理,會很耗氧,造成後段處理壓力增加。
透過卧螺沉降離心機可以連續性和大量處理加熱廚餘,有效分離油、水和廚餘渣,能方便做後段的處理和應用。